法学院校友论坛暨职业发展论坛(法务专场)成功举办
本网讯 9月21日下午,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校友论坛暨职业发展论坛(法务专场)在红旗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调解员、仲裁员陈晖春,山东建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淄博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齐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副秘书长、法学2000级校友徐国良,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兼法律合规部总经理、法学2003级校友吴兴彪,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法律事务部副主任、法学2007级校友黄毅,中南钢铁法务与合规部法务总监、法学2011级校友裴俊磊,以及法学院院长项波、党委副书记欧阳鹏等领导、师生代表共计7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法学院院长项波教授和赣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江西理公律师事务所主任王雷共同主持。
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学生关心的什么是企业法务、法务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与交流。
在访谈环节,在谈及什么是法务、央国企和私企法务的区别在哪里时,裴俊磊结合自己的校招经历说道:“法务主要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内部专门负责处理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他所进入的企业是国资央企,央企规模大、实力雄厚、平台好,能为法务部门提供充足资源,稳定性高,有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工作流程。私企注重市场竞争和创新发展,法务人员需灵活应对法律问题,在工作灵活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更多发挥空间。”黄毅认为企业法务是在企业里面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跟外部的律师或者法律顾问的工作有交叉有协作有重合,主要包括合同文件审查、纠纷争议处理、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合法性意见、审查意见等。他提到国企法律问题复杂,需要更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准确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来适应变化。徐国良觉得法务分为管理型法务和实务型法务,实务型的法务一般存在于中小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管理型的法务大多数存在于央企国企。
问及担任企业法务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和素养时,吴兴彪提出,担任企业法务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法律专业知识“汉译汉”能力、良好的预判和预估能力、法律研究能力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陈晖春认为有一定专业基础、实践经验并且能够结合思考,有较强的理解领悟能力的学生更能获得企业的青睐。徐国良提出三个最看重的方面:一是两个思维,即法律思维和逻辑思维;二是写作能力,文字功底强的学生有明显优势;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口才要在大学加强锻炼,同时积累实践检验。裴俊磊认为如果在国企担任法务,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合规审查工作的能力。黄毅觉得一是需要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功底以及法律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要形成审慎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态度;三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谈到职业选择,做法务还是做律师、考研还是考公,应届毕业生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陈晖春指出同学们的思路要明确,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相针对规划适当做好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个同学都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不管选择何种职业,都要先找到工作,展现出积极性与适应性,再来考虑要不要调整的问题。徐国良提到需要考虑几个方面,如自己的性格、能否承受较高的压力、是否善于跟别人交流、对工作时间的要求、对物质收入的追求等,律师相对法务来说可能更辛苦、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但是收入更高、锻炼更强,要因人而异。吴兴彪认为这些选择各有优劣,关键在于根据个人情况、兴趣和长远规划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要自我评估、了解选项、考虑长远规划、寻求建议、保持灵活性。黄毅觉得律师更偏专业这一块、公务员可能偏重事务性工作、法务比较综合,在职业发展考虑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选择。裴俊磊建议同学们要清楚自己有哪些先决条件,比如地域因素、适应问题、个人能力、人脉资源等,同时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再来综合判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来选择。
嘉宾们还就同学们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享,如学生在大学应该如何克服不足、锻炼自己?法务在企业的发展路径如何?如何看待法务转型做律师等。嘉宾们一致认为,扎实专业知识是基础,提高综合能力是关键,责任和态度是保证,只要踏实、认真、肯干,不管什么职业什么岗位,都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和努力程度,要敢于突破自己,都可以做出自己的成绩。
最后,各位嘉宾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工作压力如何缓解、工作经验的获得等问题,给了学生很多好的建议。
访谈环节结束后,现场气氛积极活跃,同学们十分热情,就行业环境、公司工作氛围和个人发展等问题向嘉宾们进行提问互动,嘉宾们一一耐心解答。
法学院校友论坛自开设以来,广邀校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分享自身经历和学习、工作经验,不仅增强了校友们的母校情、师生情、校友情,还开拓了学校学院与校友沟通交流渠道、搭建了校友思想碰撞良好平台,打造了法学院校友文化品牌,助力了学生成长成才。未来,我们也将不断完善和进步,为法学人才培养增添助力!(文/廖书敏 图/倪晨雪、江梓唯 编辑/韩希晨)